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【好書推薦】 Finding the True You 人生不能沒有伴 by 許皓宜 (如何出版 2015/11)

還記得前一陣子有一本很紅的書:被討厭的勇氣,裡面其中常常被談的有一個概念,
「人類所有的煩惱,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」

我們做決定的時候,多少都會在乎周圍的人的看法、觀點、意見或眼光,因此當別人的意見與我們不同時,有時覺得痛苦、有掙扎,而當最後的決定不是自己100% buy in的話,過的好像就不是自己的人生了;更極端一點,有些人有一種,怎麼好像在為了別人而活、或為社會的眼光而活的感覺;多少都曾經有過這種經驗吧?

常常遇到問題,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這件事的關鍵跟別人有關、還是跟自己有關?」
老實說,這個問題蠻多餘的,因為跟別人有關,還是會跟自己有關,因為是彼此的互動,所以自己還是有些功課要做;而當對方回答關鍵在自己的時候,相較之下,就代表我們可以開始做那個人生的功課了。

既然都跟自己有關,那麼就要在「什麼是真正的自己」這件事上下功夫了,
找自己,找到真正的自己  Finding the True you
而對我來說,【做自己應該是打從心裡快樂的】,這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


在這本書「人生不能沒有伴,找回各種關係的安心感」當中,有許多值得跟自己對話的角度,
讓我思考自己與教課時學員可能會有的疑問,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作者(我沒研究心理學,不知道是哪個學派)在P. 36上談到的:

每個人的心裡結構上,都有三個我:
第一,隨心所欲的我
第二,應該怎麼樣的我
第三,調節上面這兩者的我

因為第一個我和第二個我,通常不和;
常常我們誤以為「隨心所欲的我」就叫做真正的我,所以難免會感受到,怎麼別人管這麼多,讓我無法做自己;而隨著越來越社會化,那個「應該怎麼樣的我」越來越具體,別人的期待與眼光、甚至是追求別人的認同,所謂的世俗眼光,就算再想、再care,老實說第二個我也很難長久做下去,所以作者說在心理學上的『自我』,是能夠駕馭與連結「隨心所欲的我」和「應該怎麼樣的我」的第三個我,而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
做真正的自己,指的並不是拋掉我們的面具,而是當我們分離、認識面具中與自己有關的元素後,我們就還原了心靈深處真實的需要,還原了真實的「隨心所欲」。

有點玄,哈~所以作者有舉例(P. 37)比如,如果你是一個遇到人就絕覺得自己應該要和顏悅色、微笑以對,當你心情不好時,可能為自己還要勉強對別人露出燦爛微笑而感到苦惱。你或許以為:「和顏悅色、微笑以對」的我是「被要求應該要如此的我」,是一種面具;「想要臭臉的我」才是真正「隨心所欲的我」。於是你被「不能真實擺臭臉」的感受困住,而感到懊惱、言不由衷,覺得自己假的想吐...

然而,當靜下來時,問問自己:「和顏悅色、微笑以待」代表的是什麼?
你可能會發現,那是因為你「不想得罪別人」,甚至「渴望接近別人」。
如果這種「不想與渴望」凌駕了擺臭臉的需要,又何苦一定要真實擺出臭臉呢?
臭臉,又真的是真實了嗎?

所以當開始分解自己的面具,在人際關係中將不只是感覺到某些「感受」,而是看到那些「感受」所代表的意義,所暗藏的渴望---這才是我們如何踏出未來腳步的真實參考。

在過去經驗裡,問問題常常是我協助自己釐清問題的方式,找出這件令我有情緒的事的原因,從Maslow的人類心理需求五層次來想,是哪個需求層面:生理、安全、愛與歸屬感、自尊、自我實現。


(圖片出自網路)
這個想清楚,問題就簡單多了,做自己也可以擁有真實的快樂、真實的自由。

【做自己應該是打從心裡快樂的】,但難免有時還是會有掙扎,很正常唷~因為我們常常會忘掉,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,

假如你有興趣開始試著解開一些自己的謎題,而且想要開始改變,那麼「懂得自己的行為為何如此」開始,是持久改變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
我-->我們,需要從找自己是誰開始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Don't Win Alone, Win as a Team! 吳恩達教授2019年/2020年演講精華分享

開始看文之前,請大家先支持一下 寶太太粉專 ,按個讚,成為支持小妹繼續分享的動力!(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Iminihu/ ) 寶太太與Andrew大神的最近距離 以下這篇是個小迷妹的記實。還記得吳恩達教授 (Andrew Ng) 19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