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

忙碌不等於生產力!百萬粉絲久盼的《子彈筆記思考術》告訴你關鍵

去眼科配眼鏡時,驗光師會要你透過一台裝置有不同度數鏡片的金屬儀器(aka 綜合驗光儀),閱讀你看到的符號,隨之更換鏡片,詢問你哪個鏡片看得比較清楚。反思就像驗光儀,協助更換不同方式看自己的人生,有意識的讓自己看得更清楚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這是《 子彈筆記思考術》裡對於〈反思〉的形容(P. 171)

第一次聽到《子彈筆記思考術》這本書,是同事再問要不要用員工價買這本書的筆記本,黑色霧面真皮,超級有質感,但當時我上網看了這本書的筆記方式短片,看完後覺得我不需要更多的方法來協助自己做事做得更有效率;但是正在放長假的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,要看書寫書摘,因此又翻到了眾多人推薦的這本書,於是開始了我的子彈筆記之路。


看這本書,不是想追求效率,雖然我知道效率對大家來說都很重要,但可能因為心態的關係,看起來頗有哲意,當然假如各位原本的需求就是找一個方法與框架來整理手邊的事情,那本書絕對符合需求,很系統化的介紹該怎麼做,也有範例、更有筆記本輔助;然而假設是像我一樣,想放慢角度、調整配速,那麼書中的問題與提醒,值得細讀。

《子彈筆記思考術》有兩種讀法,供您參考:


一、從頭讀到尾(按照作者邏輯)
哈哈不是廢話唷!要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框架還是需要先了解作者"為什麼WHY"這麼想,或是這個方法論怎麼演化出來的。

二、從〈開始〉開始 P. 157

開始之前,先看一個作者的比喻;
你婉拒接受一份有趣的海外工作機會,因為原來的工作比較輕鬆.然後不知什麼原因,你意外失去了現在這個舒適的工作.你等於是失去了兩個工作機會—其中一個工作機會原本可為你帶來轉機的機會。你永遠不知道但你會不停回想原本可能要怎樣不同的結局。

你看見了什麼?
是失敗無可避免,但還是想試試?或是因妥協而失敗會讓人更有挫折感?

本書不停強調的是忙碌是因為太少問WHY,自我意識的缺乏,導致超載的思緒+無效的行為;而要能真正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,需要真切的尋找自我定位(P. 21)


  • 定義什麼是重要的、為什麼重要、如何用最佳方法完成這些重要的事 (P. 33 內省的習慣/有意識的行為)
  • 誠實面對自己(P. 42)
  • 重新建立連結(P. 135):我們很容易就接受任務,卻沒有在當下仔細評估必要性。只需轉移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與技能。

Image result for 子彈筆記思考術
天下雜誌出版
說到這裡,一定會有一派的人說,做就對了!想這麼多,沒有做都是空談!這時請右轉出去看《執行力的修練》,謝謝!

我認為這本書談的更是在執行之前,怎麼建立起自己人生的配速,包含工作與生活上的,書中提到一個概念,我很有同感,就是決策疲勞(decision fatigue)P. 49,深刻覺得決策疲勞應該是感覺心累的關鍵因素啊!

「不論你多麼理性或高標準,都無法持續做出決策而無需付出生理上的代價。這和一般的身體疲勞不同--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累了--但你的心理能量已被耗損。」這就是所謂的決策疲勞,換句話說,你要做的決策越多,就越難做出好決策。而這就容易導致決策趨避(decision avoidance),就是總會拖到最後才做決定,會先做簡單的決定,困難的擺在後面,但其實到時候已經沒有力氣了,這就讓情緒裡的焦慮感大增。

決策疲勞這件事,我很有興趣,所以額外查詢了不少延伸閱讀,ex. 《關鍵4秒:最成功的人如何做出好決定》或哈佛商業評論等;針對這種情況做改善的有幾個方式;首先,把決策分成三種層次:

1. 無關緊要的決定(通常是可預期、例行):例如吃什麼?今天上班穿什麼?
然而不要小看這些決定,日常生活中,我們花費非常多時間與精力,在同樣吸引人的選項間抉擇。問題在於,那些選項可能同樣吸引人,又各自在不同方面吸引人,權衡取捨時就需要折衷妥協,也是耗腦力的。
>>用「習慣」成為一種減低例行決策疲勞的方式。
(賈伯斯每天都穿黑色高領上衣搭牛仔褲、FB馬克每天都穿灰色運動衫、我先生可以每天都吃咖哩飯...)

2. 沒那麼重要,但卻非無關緊要的非常態型的決策:如,即將進行那個棘手的談話,該什麼時候開始?該如何開始?我應該打電話或是當面談?或是寄電子郵件?該公開還是私下進行?我該分享多少資訊?要用什麼語氣?
>>使用「如果/就……」的思考模式,讓不可預期的抉擇有慣例可循。
例如,假設某人一直打斷我,而我不確定該如何應對。我的「如果/就……」原則可能會是:如果那個人在對話中打斷我兩次,我就會針對這一點表示意見了。

3. 關鍵、大型、更策略性的決策:該如何應對一個競爭威脅?哪項產品要更深入投資?如何將我們收購的某一家公司整合得更好?哪裡的預算要刪減?如何整合部門間的綜效?是否該導入新科技發展第二曲線產品?

因為沒有明確或正確的答案,所以通常這些重要又關鍵的問題是議而不決,因為誰說的就誰負責,因此大多採用共識決,不諱言可能拖慢了整個組織的進展,反覆琢磨並非不好,可持續收集更多數據,但過分細心地權衡利弊,徵詢更多意見,繼續拖延,可能還是沒有明確答案浮現。
>>用個定時器

當下次在討論要拿某個事業/人怎麼辦,而這同一項討論,過去也已經爭論過。此時,該是訂下做決定時間的時候了。例如:「我們得在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內做出決定。」到時很有可能會有人回應,「這是很複雜的決策。也許我們該在______的時候討論,或是下一次會議再討論。」這時,回應他,不行。先做出決定就對了。

聯想到另一本書《越無聊,越開竅》裡面提到的「無聊而精采」計劃中,就是提到遠離手機,用科技斷食方式提高生產力,把時間空出來思緒漫遊,「什麼都不做。」留白才能讓大腦回到自動導航,然後有些不相關的事情就會自動連起來了,創意因此出現。

最後,本書給我最大的提醒是練習善待自己、練習不完美


書中提及日本有一種美學概念叫做 wabi-sabi (侘寂),任何事物的美就在於不完美;擁抱不完美,更能把焦點放回原位,一開始提到的自我定位。意識到要改變,試著去嘗試,雖然常常可能是失敗,但是這樣的我們,也已經不是當時的我們了。

人生的優化沒有終點,享受每個做出的改變、欣賞自己做改變的勇氣,從練習善待自己開始。

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:)


It's good to have a failure while you are young because it teaches you so much!

⇒歡迎按讚寶太太的人工智慧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Don't Win Alone, Win as a Team! 吳恩達教授2019年/2020年演講精華分享

開始看文之前,請大家先支持一下 寶太太粉專 ,按個讚,成為支持小妹繼續分享的動力!(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Iminihu/ ) 寶太太與Andrew大神的最近距離 以下這篇是個小迷妹的記實。還記得吳恩達教授 (Andrew Ng) 19...